地理實查報告 - 民權聯合里
檢視較大的地圖
這是保存較完善的木式建築
這就是我們找的那家帶有日式特色的店(茗日傳奇)
和睦里之特色建築 - 紅磚屋
B9632091邱鈺婷
B9632092楊幼如
B9632093王麗雯(blog製作)
摘要 :: 和睦里屬於民權聯合理之一員,其命名原因是為了紀念第五、六任市長葉煥培的祖父葉和睦,而定名為和睦里。在和睦里宜蘭火車站前有一間紅磚屋,它原本為日治時代的米谷檢查所,從前宜蘭縣所有要銷售的稻米都要運送至此檢查並分級,再銷售至日本、台北、宜蘭。紅磚屋建築於大正年間,建坪達59.3坪(196.05平方公尺)。因為此時正是處於紅磚建築盛行之時期,所以紅磚屋的建築以簡潔素平之磚砌牆身及日式寄棟頂表現出和洋混合之風格。牆體紅磚砌法為英式順丁砌,砌工精良,與拱形入口及矩形窗共同形塑了典雅而親切之外貌。
照片 :: *和睦里之範圍*
*紅磚屋*
*紅磚屋側面圖*
參考資料 : 里長送給我們的宜蘭市介紹光碟
神農里之特色建築-神農廟 東獄廟
組員:B9632067許耀宇(報告者)、B9632069蔡旻錡(資料整理)、B9632076陳雲柏(資料整理)、B9632098趙家彥(BLOG製作)
摘要:
五穀廟位於離蘭是神農里神農路72號,建築基地面積約為三百九十六點五坪,建於清嘉慶十七年(1812)。供奉的是神農大帝、觀音菩薩、土地公、土地婆、清代"六大老",五穀廟採硬山式建築(硬山頂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兩側山牆把檁頭全部包封住,由於其屋檐不出山牆,故名硬山。)廟的龍邊(一般習俗為"入龍喉,出虎口"龍邊為面對廟門口的右方)有一個石碑叫做"重建先農壇碑記"此為咸豐八年六月由補府正堂白富謙監立,為了是希望此廟宇的美麗外觀長在,信仰這所廟的人都能有福報;事過境遷,原本馬路也是廟的一部分,如今五穀廟周圍經人為破壞,清代園林之美早已蕩然無存了。
門樓在古代建築中極其重要,其往往精雕細琢,和正殿之裝飾難分高下,五穀廟的門樓為"五門",這是帝王級以上的廟宇才容許設置的,五穀廟現在的拜亭是民國六十年以後重修的,拜庭獨立,據資料,它在清代是當酬神的戲台來使用,外貌與現在也有所不同,獨立出來也有為了能讓觀眾有立腳處這麼一說;五穀廟龍邊的磚牆,雖經數度整修,仍能歷久不壞,這是因為建廟當時磚塊顏色不好看,在砌磚時外表用殼仔灰粉飾,也就看不出來了,磚與磚之間五分是用土黏合,其餘是用殼仔灰填補,不但美觀而兼具防水功能,但部分此牆因與附近違章建築過近,無法得到日曬乾燥,宜蘭又多雨潮濕,有損壞之虞。
宜蘭市五穀廟將近快二百年歷史,經歷增建維修四大次,廟埕上出現了非常不協調的違建物,把五穀廟空間的佈局打亂,要成就一座廟宇並非疊床架屋就能禿顯氣勢,主要在於是否提供優雅人文空間,空間的完整性才是主要考慮因素。
摘要:
宜蘭市東獄廟
肇建年代:清光緒四年(1878)
增建年代: 1।民國十一年(1922)重建
2।民國五十三年(1964)重修
3।民國七十年(1981)擴建
廟貌記要:(一)廟宇坐向:坐西朝東 (二)屋脊情況:屋頂之燕尾脊成七十度翹起,主脊上方有火焰式 太陽與雙龍泥塑剪黏,垂脊成六十度上揚。
(三)建築形式:三間起重簷式建築,在兩次間旁有階梯通往二樓,五鼎設
計屬高挑式,高度約與三樓等高。
(四)棟架結構:屋頂藻井為眾多斗拱組合而成的結網形式,這些斗拱及結
於頂心明鏡,并在短桁上繪八卦,桁旁有祥龍作翻滾狀,亟富巧思。
(五)面 積:二七三平方公尺。
調查加值評鑑:
(一)海堂師、阿枝師、阿忠師,在嶽帝廟的「佛雕經濟大賽」,曾早成當時人們
的轟動,此役是雕刻界的盛事,如今這些匠師的作品上完好如初的供人頂禮、
追憶。大致而言,海堂師重視「正面性」,手法比較傳統,阿枝師則側重顏
部表情與手部的動態,阿忠師注重怪誕氣氛的營造。
(二)除了近年來南方澳漁民由內地奉迎來台的媽祖神像五、六百尊屬軟身外,早 期的軟身神像則非宜蘭嶽地廟、羅東震安宮莫屬了。
五穀廟硬山式建築
五穀廟"五門"
資料來源:特別感謝本校林福春老師.提供所有書面資料.取自清代葛瑪蘭傳統寺廟建築-第四章/清代葛瑪蘭及其第二代匠師在宜蘭東嶽帝廟古蹟情況
0 個意見:
張貼留言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 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