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9632097呆呆@鎂~~

2007年10月30日 星期二

洛杉磯-棕櫚泉


維基百科-洛杉磯城市圖:http://zh.wikipedia.org/wiki/Image:LosAngeles06.jpg
經緯度北緯34度03分07秒,西經118度14分34秒34.051944444444;-118.24277777778

洛杉磯市(City of Los Angeles,經常縮寫為L.A.),是一座位於美國西岸加州南部的城市,按照人口排名,洛杉磯是加州的第一大城(擁有超過400萬人口),也是美國的第二大城,僅次於紐約市。它的面積為[2]469.1平方英里(1214.9平方千米)。洛杉磯-長灘-聖安娜都會區擁有1300萬人口。[3] 大洛杉磯地區所涵蓋的範圍更大,包括5個縣,大約1800萬人口。在全球化與世界級城市研究小組與網路的世界級城市名冊上中屬第一級全球城市。
洛杉磯是在1781年由Felipe de Neve所創建。它曾是西班牙的一部分,自1821年墨西哥從西班牙贏得獨立後屬於墨西哥,在1848年,墨西哥在美墨戰爭中失敗,將加利福尼亞割讓給美國。1850年4月4日,洛杉磯正式建市(5個月之後,加利福尼亞成為美國的一個州)。洛杉磯市也是洛杉磯縣的縣治所在。
洛杉磯是全世界的文化、科學、技術、國際貿易和高等教育中心之一,還擁有世界知名的各種專業與文化領域的機構。該市及緊鄰的區域,在大眾娛樂—諸如電影、電視、音樂方面構成了洛杉磯的國際聲譽和全球地位的基礎。


維基百科-洛杉磯市: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4%9B%E6%9D%89%E7%9F%B6
美國加州西南部,從洛杉磯東行一百二十公里就是棕櫚泉〈Palm springs〉,群山中的一個沙漠小鎮,人口不到五萬,卻是國際聞名的旅遊勝地。電影明星多,高爾夫球場多,游泳池多,名牌轎車多,棕櫚樹更多。
  我並不熱中去棕櫚泉旅行,但久困長冬的酷寒,去個溫暖的地方解解凍總是好,何況很久沒有聽到棕櫚的沙沙了,也嚮往九重葛的紅花。
  我們旅館在城外,旅館籬外是山腳,山上盡是灰灰的沙漠植物,偶然走到山腳下,東看西看,碰到一隻蜥蝪,就停佇下來仔細端詳,妻子指一指“謹防毒蛇”的路牌警告我。
  沙漠少雨,白天灼熱,入夜清涼,一年三百六十天都有陽光,風暴來時,飛沙如箭,適應這樣的環境,植物變得細小堅硬,樹根深入地層,葉子變成針形,生長率很慢,一棵十尺高的仙人掌,可能已有百歲高齡了。沙漠動物也比較小,土灰色,穴居,都有能力在身體中儲水或把尿液循環利用。
  沙漠中最吸引人的還是那些藏在峽谷中的綠洲,泉水汨汨,棕櫚肺肺,流水中有魚、有蛙、成群的鳥遠來沐浴。
  知道了世界市場上百分之九十五的海棗來自棕櫚泉,誰都會大吃一驚,走在海棗園中,被成千成萬的海棗樹包圍著,樹高四十尺,亭亭玉立,整整齊齊的排列著,我只是其中一小棵,把背挺直,消失於自然,遙遠的記憶無由的襲來了:十歲時,第一次去參觀梨樹園,一邊吃饅頭,一邊唱兒歌:「…梨花白,白曖曖,誰也不能賽,蜂飛來,蝶飛來,將花兒採落,常常惹動詩人愛…」


海棗是最古老的培養果樹,源於中東沙漠綠洲,須要灼熱的陽光,也須要大量的水源,當地人說:「海棗的腳一定要泡在水裡,頭一定要曝曬在天火中」,海棗十一歲才開花,蜜蜂只喜歡雄花,對雌花不屑一顧,如果時間湊巧,風可以傳遞一點花粉,結幾枝果子,果園樹,全靠人工授精,一株雄樹,可配四十八株雌樹,果子最怕雨淋,雨來時,果皮破裂,遭受蟲蛙鳥啄,所以果子成長期間,樹上每一簇棗子都要用塑膠袋包起,成熟時,採棗人要爬到樹上,一顆一顆的摘。
  到棕櫚泉不去印地安峽谷,就像到了曲阜不去孔廟一樣,三千年前印地安人就生活在這片沙漠上了,他們在水邊種南瓜,豆類和玉米,也利用了兩百多種沙漠植物,或作食物,或作藥材,或作衣服及建築。他們有很多故事,其中一個是關於塔魁仔〈Tahquitz〉谷的惡魔,他本來是個治病的善人,不知怎的變得邪惡,專吃人肉,把人皮掛在樹上,也曾一度凡心再現,戀上一個在溪水中沐浴的女人,他們住在洞中,恩恩愛愛,後來卻又把戀人殺死。這個故事不是「後花園公子團聚」,也沒有「因果」的說教,由善到惡一反,由惡到愛又一反,由愛到殺死戀人又一反,反來反去是人性的善變,人性的瘋狂。
  棕櫚谷因三千多棵古老華盛頓扇葵而出名,谷口有一座交易站,站口有一工藝攤,攤主人是弗師爾夫人〈Madam Millie Fischer〉,大約七十歲,白髮披肩,會講故事,也是詩人,她的詩集,土泥路和小紅車〈Of Dusty Road and Little Red Wagon〉就在攤上,這本小冊子收集了三十四首詩,七幅插圖,匆匆讀了一遍,有點像美國兩百年前的南方歌謠,樸實可愛,試譯「風與我」如下:


我喜歡不安的風 在室外,在林中 我喜歡淅淅的雨 在簷下,在屋頂 不知道為什麼 我的心安詳了 和著雨,嘆息 和著風,歌詠 也許我有顆不安的靈魂吧 像風中的雨,像雨中的風    像風雨之夜的迷濛

這個沙漠裡的女人,這個賣工藝品的詩人,她的世界,像交易站一樣狹小,像沙漠藍天一樣遼闊,藝術時尚:前衛、現代、後現代、解構,都在她身邊過去了。我們一見如故,兩顆心靠得很近,我們談沙漠,談生態,臨別,她送我一本簽名的詩集。
參考資料-環境資訊中心(棕櫚泉):http://e-info.org.tw/reviewer/chia/2001/re-chia01051301.htm


google地圖-棕櫚泉: हttp://maps.google.com/maps/ms?msa=0&msid=117164209452455406205.0004360589df6f4165816&ie=UTF8&ll=34.052659,-116.83136&spn=0.844235,1.851196&z=9&om=1

2007年10月22日 星期一

佛羅里達州-聖奧斯丁




關於佛羅里達州


那佛羅里達州的州 位於那東南方的區域美國。 大部份的州是一大的半島 與那墨西哥的波斯灣 在它的東方上的它的西方和大西洋上。 許多州有一潮溼的亞熱帶的氣候, 除了佛羅里達州南部以外, 在哪裡氣候是熱帶的.[3] 佛羅里達州被命名被胡安 Ponce de 利昂, 誰在半島上登陸在2 四月 1513, 在Pascua 佛羅里達州 (西班牙語 " 多花的復活節 ",提及那復活節季節). 佛羅里達州在國家中是第 4 大部分人口稠密的州, 後面加州 (1st), 德克薩斯 (第二) 和紐約 (3rd).

聖徒Augustine

聖徒Augustine (sānt 4o'gustēn) [鑰匙], 城市(1990 流行音樂。11,692), 聖約翰斯co., NE 位子Fla.; 公司。1824. 位於一個半島在Matanzas 和聖・Sebastian 河之間, 它被分離從大西洋由Anastasia Island; Intracoastal 水路 通行證穿過城市。聖奧斯丁是入境港、一個shrimping 的和商業捕魚業中心, 和一種普遍的全年手段。經濟中流砥柱是旅遊業, 用收支被補充從小產業。最舊的城市在美國, 1565 年它建立了由西班牙探險家Pedro Men3endez de Avil3es 在一個古老當地美國人村莊的站點和臨近Ponce de L3eon, 佛羅里達發現者, 1513 年登陸了的地方。鎮由英國海盜先生Francis 德雷克(1586) 並且約翰・迪維斯(1665) 上尉燒了和sacked 。1740 年聖奧斯丁被排斥的攻擊由South Carolinians 在1702–3 和由詹姆斯・ Oglethorpe, 佐治亞的創建者, 1763 年但它通過了對英國在法國和印地安人 戰爭的結尾。在美國革命, 1783 年Tories 聚集了對城市從北部但左當它恢復了對西班牙。1821 年, 西班牙被割讓的佛羅里達向美國, 和聖奧斯丁迅速地增長直到森密諾爾人戰爭在1830s. 聯合隊伍佔領了城市在1862 年3月, 並且拿著它在內戰過程中。在老地標之中是 Castillo de 聖・馬可仕。 (kăstē'yō du săn mär'k美國) [鑰匙], 現在國家歷史文物(參見 國家公園和紀念碑, 桌) 。最舊的石工堡壘在國家(被修造的1672–96), 這是西班牙的最北的前哨基地在大西洋在美洲。 堡壘Matanzas。 (mutăn'z美國) [鑰匙], 還國家歷史文物, 1742 年由西班牙修建了。興趣其它地方在城市上是老校舍、房子馳名是最老的在美國(迄今說從晚第16 分), 和大教堂(被修造的1793–97; 部分恢復) 。Flagler 學院是在城市。


2007年10月16日 星期二

魁北克-雪鸮

魁北克市
此地的原始居民為印第安各民族(統稱為原住民),這些民族在至少一萬年前便在加拿大居住。 法國探險家薩繆爾·德·尚普蘭(Samuel de Champlain)於1608年建立魁北克市,此地成為法國殖民地新法蘭西的首府。 1759年在魁北克市亞伯拉罕平原(Plaines d'Abraham)戰場,大英帝國征服了新法蘭西,魁北克市從此成為殖民地。
亞伯拉罕平原北美洲東北部的一片平原,位於加拿大魁北克省南部魁北克市西部的邊緣,旁為聖羅倫斯河
1759年七年戰爭期間,曾爆發亞伯拉罕平原戰役,結果英國大勝法國,令該地區落入英國手中。
魁北克戰役亞伯拉罕平原戰役(英文:Battle of the Plains of Abraham)是一場決定七年戰爭北美戰區(在美國則稱之為法國-印第安戰爭)勝負的戰役,發生於1759年9月13日。這場戰事就在當時魁北克城城牆外一片叫做Abraham Martin dit L'Écossais的高原上進行(現址為魁北克市的國家戰場公園)。整場戰役一共打了30分鐘,卻結束了長達3個月的攻城戰以及改變了加拿大往後的發展。
雪鴞
生態環境
北極苔原地區留鳥,在北半球高緯度地區和高海拔地區活動,與很多鴞類不同的是,本物種在很多地域屬於晝行性鳥類,白天活動晚上休息,偶爾也在黃昏後捕獵。
分佈地域
繁殖於環北極凍土帶以及北極圈內的不被冰雪完全覆蓋的島嶼上,由於在特定季節食物匱乏,可能漂泊到歐洲、阿拉斯加、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日本、朝鮮、延喜馬拉雅山甚至可能遊蕩到印度西北部;在中國見於黑龍江北部、新疆西部,在河北北戴河有迷鳥記錄。
特徵
雪鴞屬於體形較大的鴞類,體長約為50-60厘米;由於本物種分佈在高緯度和高海拔的寒冷地區,因而雪鴞通體幾乎純白色,體羽端部近黑色,因而在頭頂、背部、雙翅、下腹遍佈黑色斑點;無其他鴞類常見的耳狀羽,渾圓雪白的頭部看起來頗為可愛;虹膜黃色;喙黑色,足黃色。
食物
雪鴞主要以極地常見的小型哺乳動物為食,主要包括旅鼠、雪兔;食物匱乏時也會遊蕩到其他地域取食齧齒類動物,雉類、雁鴨類。
繁殖與保護
雪鴞生存環境極嚴酷,因而其繁殖並不似其他鳥類那般規律,常受到食物供給狀況的影響,本物種不築巢,常尋找地面凹陷處或岩石基部低窪處產卵,每巢產卵數隨食物狀況不同而不同,有記錄在食物匱乏的年景,較大的雪鴞幼雛有殘食新出殼雛鳥的行為,但這種行為很不常見。
CITES瀕危等級: 附錄II 生效年代: 1997年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年
雪鴞與哈利波特
在系列兒童文學作品《哈利波特》中,具有魔力的主人公哈利波特豢養了一隻名為海德薇(Hedwig)的雪鴞作為他在魔法世界的信使,這部作品和由它所改編的電影的流行,使得雪鴞可愛的形象深入人心。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雪鴞):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B%AA%E9%B8%AE

2007年10月1日 星期一

斯德哥爾摩-北歐威尼斯

斯德哥爾摩-概況



海天相連


整個城市,政經穩定,文化豐盛,景色多姿,空氣清新,是一處移民樂土。當然,你首先要學曉瑞典語。




斯德哥爾摩景色如畫,海水與天空連成一線,海天相連。(Photo: Christer Lundin)

前往斯德哥爾摩,或可考慮從芬蘭的赫爾辛基乘坐郵輪,是一次難得的體驗。赫爾辛基位於芬蘭灣畔,素有「波羅的海少女」的美譽;而斯德哥爾摩則被形容為歐洲最美麗的城市,故大可想像乘坐郵輪的沿途風光。 斯德哥爾摩的美麗,是海天相連。湛藍的海水,與蔚藍的天空,幾乎連成一體。這裡總是萬里無雲,無論是空氣或是街道,都很乾淨,因為沒有重工業,所以沒有污染。而且夏天時北方的陽光,特別顯得溫暖,永無似火的驕陽。黃昏時在市中心蹓躂,商店林立有如日本大阪的心齋橋,是一種享受。 春天和秋冬的斯德哥爾摩,也有不同的嫵媚。春天是綠色掛帥,公園林木都散發出油油的綠意,更有赤裸的美女躺在草地上晒太陽讓你一飽眼福。秋冬開始下雪,冬季的雪掩蓋了全城,但海水的藍色,晚上透過月光映照在白雪上,與全城的燈光相輝映,則是一個醉人的美境。 一個令人陶醉的城市,自然與其地理位置有關。它不是被大海包圍的小島,也不像芬蘭以湖泊取勝。它是處身於小海灣、碼頭和運河之間,由十五個島嶼為主伸展成群島區,大大小小的島達二萬四千多個。島與島之間,用橋樑和隧道相連,路途雖短,卻構成了斯德哥爾摩獨一無二的特色。

斯德哥爾摩秋天的景色。(Photo: Richard Ryan)

斯德哥爾摩的正式歷史,始於一二五二年,那時斯市有個城堡,整個城市的發展,是由這個城堡向外擴展,城堡區在今日稱為舊城區(Gamla Stan)。其後斯市成為了商埠,跟著被丹麥人佔領,丹麥王基斯蒂安(Christian)號稱「殘忍王」,曾在斯德哥爾摩的中央廣場向瑞典人進行了一場「血腥大屠殺」。 斯市在瑞典王古斯德夫(Gustav)一世統治下,經濟興旺,到十八世紀古斯德夫三世治下,大力灌注文化氣息。今日斯市的地下城,就擁有全世界最長的畫廊。整個城市,政經穩定,文化豐盛,景色多姿,空氣清新,是一處移民樂土。當然,你首先要學曉瑞典語。


北歐威尼斯



亞洲到瑞典, 最方便的行程是乘搭斯堪地那維亞航空公司SAS的班機到哥本哈根轉機,還有法國航空AF, 荷蘭航空KLM, 泛美航空PA, 英國航空PA等公司開設從歐洲及北美洲各地到此的航線。
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Stockholm),由十四個島嶼組成,島嶼與湖水交錯,因而有「北歐威尼斯」的美譽。

由於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一分為二,瑞典國內有九萬六千個沼澤。一三九七年,瑞典、挪威和丹麥結盟,擁立同一位國王,但是掌握王政的丹麥卻施加壓迫,使得瑞典在一五二一年反抗而獨立。 一一五七年,瑞典與芬蘭發生戰爭,當時艾利克王向神禱告,看到藍天上散發金光的十字架,據說這是瑞典國旗的由來。但事實上,瑞典國旗是由古代弗爾昆王朝中的金色十字架及藍底為本而設計。今日的國旗則是在一五二六年統一全國時制定。 一個世紀以來,瑞典從一個貧窮的農業社會,發展為一個先進的工業社會,並以高度社會平等為其特徵。相對來說,貧困者較少,巨富者數量也有限,貧富絕不懸殊。 瑞典人民習慣於擁有充裕空間, 並樂於同未遭破壞的大自然保持親密聯繫。在這片四十五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著八百六十多萬人口,三個主要城市為斯德哥爾摩、哥德堡和馬爾默。



北部景色為山巒和茫茫森林,南部景色則以廣袤平原為其特色。全國湖泊眾多,海岸線長達二千七百多公里。瑞典的山巒有時被稱作歐洲最後的荒野。在山間漫步, 在冰涼的清溪旁歇息, 可以享受到美麗和寧靜。許多地區地形多姿多采,森林、草地、田野、湖泊及河流相互交錯。 瑞典人十分喜愛野外活動。他們的一個獨特傳統觀念,便是「人人有權」到森林和田野遠足、採摘野果和蘑菇、游泳或者泛舟,只要不侵犯私人財產、不破壞或者污染環境。 斯德哥爾摩是「漂在水上」的首都。由於海水清澈,人們可以在市區游泳,或者在城市中心捕捉到鮭魚。這樣的首都在 世界上極少。




文化旅遊系列-斯德哥爾摩(北歐威尼斯):http://www.rthk.org.hk/elearning/travel/articles/14/f14_03_01_00_01.htm